学校主页|官方微博|登陆
专业设置
当前位置: 首页>>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正文
研究生专业设置
2023-11-18 13:51     (点击: )

永利硕士研究生专业介绍

 

自然地理学

、培养目标

具有扎的地理学科理论基础,较好地掌握现代自然地理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现状动态;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掌握数学、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法和技术手段,能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从事自然地理学研究;成为科研、教学和生产实际中、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研究方向

1.喀斯特水文水资源

依托水学及水资源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借鉴传统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的理论分析、科学试验方法及地理信息技术,结合喀斯特环境特性,研究喀斯特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发生及发展规律,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具体包括喀斯特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特性与相互关系、喀斯特流域水文模喀斯特地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岩溶水的化学性质、喀斯特地区水资源估算与评价、流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等。

2.土壤与景观生态

主要依土壤学、景观生态学等,研究喀斯特土壤生态系统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的类型多样演变过程及其可持续利用;根据“格局-功能-需求-管理”的多功能山地景观研究范式,揭示 山地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生态多功能与可持续景观土壤形成与演化。

3.喀斯特生态环境保

立足喀斯特生态环境特征,基于喀斯特生态环境变异敏感度高,环境容量低,稳定性差,承灾力低的特点,关注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生态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基于喀斯特二元系统的特殊性,揭示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解决表地下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问题。主要依托地理学、生态和环境学等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致力于改善和恢复关系到社会-经济-自然持续发展的复合生系统,探讨喀斯特环境脆弱背景下,由于水土流失、植被破坏、人口压力、水资源短缺、污染等导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机理和改善的有效途径、方法和模式。

4.喀斯特地貌与洞穴

主要依喀斯特水文学与地貌学的原理和方法,从流域系统的角度把流域水文和流域地貌视为一个有机的时空耦合系统来探讨和揭示喀斯特流域水文地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实现从流域地貌结构 其演化的角度来认识流域水文以及水资源运动规律,探究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演变机理与维护方法, 核心之一就是流域水文地貌系统。

5.喀斯特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

该方向足喀斯特环境,研究旅游业的开发规律与开发管理政策,确立喀斯特地区作为发展规划的指思想、目标和依据;系统研究旅游资源、旅游评价、旅游规划、各类型旅游区总体规划、旅游 景点设计、旅游商品开发、绿色营销与生态旅游;科技化、网络化与旅游开发实践、旅游形象策划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以及旅游文化和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旅游业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研究,设计出喀斯地区的旅游中心系统、重点开发的旅游区和旅游项目。喀斯特旅游资源的属性、喀斯特旅游资源的征包括成因的特殊性、空间分布的局限性、景观结构的双重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开发建设的困难性;斯特旅游资源调查包括:资源的空间分布、景点、景区旅游地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调查; 喀斯特液旅游资源的美学观赏性、科学性、历史性、应用适宜性评价;各类喀斯特旅游资源区旅游 指标体系的建立;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对社会、自然、经济的影响。

6.喀斯特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

GIS/RS把区域空间信息集成到一起,进行空间查询和分析使研究定性、定位、定量,为喀斯生态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信息基础;利用GIS实现对区域地域分异信息、区域本底信息、动态发展信息、区域调控建设信息的收集集成;依靠地理信息分析技术研究区域因素的时空偶与人-地互动,模拟区域变化及驱动因素;注意治理系统工程和模拟方法的研究,致力于为喀斯特态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可靠的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以深刻揭示环境脆弱性的实质机理,还将寻求在生态环境脆弱、人地关系失衡、经济落后、人民贫困的严峻条件下,改善和恢复环境、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和模式。

、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制为 3 年,学习年限 (含休学) 为 3—5 年。


人文地理学

一、培养目标

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理想、有道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科研人员、高校教师等专业人才,具体要求: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觉悟、能熟练掌握人文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具有扎实的人文地理学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包括计量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 、把握学科前沿进展,具有科研实践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有一定听说写能力;能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从事研究。

二、研究方向

1.喀斯特山地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紧密围绕以贵州为中心的西南喀斯特山地脆弱生态环境条件下,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山地资源时空组合规律及评价、山地资源的优化利用与调控以及喀斯特地区工业化、城镇化战略可能 带来的土地生态、土地退化以及生态恢复等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山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模式以及可持续发展发展途径,揭示山地资源开发与环境之间复杂的耦合关系,寻求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区域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模式,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服务。

2.城镇化与乡村振兴

结合贵州省新型城镇化特点,开展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对资源环境影响研究;开展山地城市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优化研究;围绕贵州省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在人口、资源利用、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经济领域开展一系列探索和研究。运用人文地理相关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乡村地区的经济、社会、人口、聚落、文化、资源利用及环境问题的空间变化特征,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决策支持。从贵州省区域协调发展的视角,探索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关系,研究贵州省城镇化过程中乡村振兴的不同路径及存在的现实问题;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核心,研究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联动体系结构。

3.旅游资源与民族文化

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区域旅游资源评价、开发与规划研究;跟踪国外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区域旅游规划、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区域规划等 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技术。开展民族区域研究;跟踪国外民族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将人文地理原理、 区域经济学理论与民族学、民族宗教、民族文化、民族史结合进行区域民族研究。

4.文化地理与遗产学

将人类各种文化现象与地理空间分异有机结合起来的文化地理学是深入探讨各种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地域组合及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地域组合及文化区域系统的形成、意义和发展规律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中国南方喀斯特区域包含了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自然美景和演化进程,还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与风情,很多自然与人文景观均具有全球意义,文化遗产学研究价值突出、优势明显。该学科通过学习和掌握传统地理学研究方案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GIS) 等现代技术手段,熟练地将它们运用于区域文化地理与世界自然遗产的研究当中;将人文地理原理、区域经济学理论与民族文化结合,探讨不同地区人类社会的文化定型活动,人们对景观的开发利用和影响,人类文化在改变生态环境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该地区区域特性的文化继承性,深入研究文化遗产的价值,探讨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式,在科学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积极探讨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盘活与合理利用。

5. 喀斯特资源管理与区域发展

喀斯特资源管理与区域发展方紧密围绕以贵州为中心的西南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条件下,区域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关系、资源时空组合规律及评价、资源的优化利用与调控以及喀斯特地区工业化、城镇化战略可能带来的土地生态、土地退化以及生态恢复等问题进行研究,探索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模式以及区域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途径,揭示资源开发与环境之间复杂的耦合关系,寻求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区域与城乡发展的路径和模式,为区域持续发展服务。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制为 3 年,学习年限 (含休学) 为 3—5 年。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一、培养目标

具有扎实的地理学科理论基础,较好地掌握现代自然地理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动态;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掌握数学、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方法和技术手段,能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从事自然地理学研究;成为科研、教学和生产实际中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具有健康的身心。

二、研究方向

1.地理信息技术与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与应用是研究地理空间数据获取、管理、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的有关理论、技术方法和应用的学科。主要开展空间数据的获取与处理、地理信息的组织与管理、地理信息的认知、地理信息的集成/共享与互操作、地理空间数据的不确定性、地理空间分析与地理计算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与社会/人文、地理信息空间尺度效应、地理环境动态模拟与演化等基础理论的研究;依靠地理信息分析技术研究区域因素的时空偶合与人-地互动,模拟区域变化及驱动因素;注意区域喀斯特生态系统工程和模拟方法的研究,提高区域喀斯特生态开发研究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致力于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可靠的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同时把环境地理学与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理论方法推向新的高度。

2.遥感技术与应用

遥感技术与应用是在测绘科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学科方向,它利用非接触传感器来获取地物目标的时空信息,不仅解决传统目标的几何定位,更为重要的是对利用外层空间传感器获取的影像和非影像信息进行语义和非语义解译,提取各种目标对象的几何与物理特征信息。主要研究以对地观测影像为基础,研究遥感数字影像匹配、特征提取方法、从影像数据中自动提取地物目标的几何属性和语义的方法、研究数据融合方法、基于遥感的土地变化检测方法、水文遥感研究以及地表参数定量反演等技术及其应用。

3.测绘技术与应用

测绘技术与应用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测绘与地理信息专门人才,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坚持“工学结合,产学合作、工学交替”,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测绘基础理论知识和扎实的空间信息技术知识,同时具备熟练应用地理信息软件、解决具体问题的应用能力,利用航摄、遥感像片进行数字化测图等。培养从事测绘、地质、矿山、水利水电、建筑、铁路和公路建设、土地管理、地理信息相关企事业的工程测量、地理信息应用与维护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4.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

学习和掌握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通过GIS/RS把区域空间信息集成到一起,进行空间查询和分析使研究定性、定位、定量,为区域环境地理学与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打下坚实的信息基础;利用GIS实现对区域地域分异信息、区域本底信息、动态发展信息、区域调控建设信息的收集集成;依靠地理信息分析技术研究区域因素的时空偶合与人-地互动,模拟区域变化及驱动因素;注意区域喀斯特生态系统工程和模拟方法的研究,提高区域喀斯特生态开发研究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致力于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可靠的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同时把环境地理学与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理论方法推向新的高度。环境与资源是地球科学的主要应用研究领域,也是以遥感技术为核心的对地观测技术最具有应用潜力的领域之一。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制为 3 年,学习年限 (含休学) 为 3—5 年。


 

环境科学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有理想、有道德,有较高专业水平;身心健康的高校教师、科研人员等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 路线,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环境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 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环境及相关科学研究工作和大学教学,以及具备独立解决生产中环境 问题的能力,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写作和交流的能力;加强身体锻炼,成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二、研究方向

(一) 喀斯特山区土壤退化及防治

喀斯特山区土壤退化及防治主要针对喀斯特地区的特殊环境,关注山区土壤退化机理及防治方法,主要涉及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土壤肥力、水土保持农学、水土保持林学、水土保持技术、流域生态 学、岩溶学环境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领域。紧密围绕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的本质——土壤退化,系统研究其退化过程与机制,探讨综合防治与管理措施。本方向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1. 坡耕地土壤侵蚀过程、机制以及综合防治对策;

2. 土壤物理特性、肥力退化过程、机制以及防治措施;

3. 喀斯特山区土壤漏失过程、机制及其环境效应;

4. 地力下降—施肥—流域水体富营养化耦合机制及调控;

5. 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对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扰动机制;

6. 基于环境资源位与植物生态位对位的水土保持模式研究。

(二) 环境过程控制

环境过程控制方向主要以环境地球化学为核心,污染控制技术原理研究及应用为特色,主要开展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归趋、转化、相互作用、生物效应等的规律及其与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的关系研究。本方向始终立足学科前沿,围绕国家及地区环境保护与治理需求,针对当前环境领域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创新性的研究,以期为解决环境问题、为政府环境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方向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1.污染物环境界面行为及调控技术原理。

2.新型材料与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及生物效应。

3.土壤污染的缓解与修复。

4.环境功能材料及应用。

(三) 环境化学

环境污染主要是由化学物质引起的。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化学变化规律,包括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以及迁移转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是环境化学的主要内容。本研究方向的主要内容有:

1.通过分析、检测环境介质中存在的物质,并应用环境计算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形态、反应机理历程和归宿;

2.结合贵州环境特点,研究贵州主要环境因子产生的来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消减这些污染因子的主要途径;

3.应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对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生物代谢与化学反应机制,进行QSAR/QSPR(定量结构-活性、性质相关) 研究。

(四) 区域环境分析与监测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区域环境要素为监测及分析对象,研究环境监测相关概念与理论、基本体系、环境监测一般程序,结合环境监测实际,以最新环境监测标准和规范为依据,以连续采样——实验室分析为基础,以自动监测为主导,以生态监测、应急监测为辅助,对内容进行优化组合。突出环境监测的科学化、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化;注重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有机融合;强调本学科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监测技术路线、自动监测、监测网络、监测信息、总量控制、通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等全方位把握当今环境监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五) 土、水污染与防治

本研究方向着重与本地区独特的喀斯特山地环境,通过对贵州喀斯特区域内的水资源 (湖泊、水库、河流等) 及各类型土壤在各种因素影响下的化学污染物及潜在有害化学物质的分析检测,研究它们在环境介质中的分布、存在形态、迁移、转化、归宿的规律及其环境效应,并以此为根据提出水资源及土壤防治的可行性方案。

(六) 环境生物学

环境生物学方向主要涉及环境生态学、环境污染与生物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学、生物资源管理与生态恢复等相关学科的研究领域。目的在于研究人类强烈活动干扰背景下,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对物种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本方向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1.喀斯特地区的生物区系、生物地理、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保护生物学及生物喀斯特问题研究;

2.工业矿区生物多样性、生态监测、生物找矿、生物成矿、生物监测、生态修复与生物地球化学问题研究;矿山环境生物技术与生态工程研究;

3.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生态监测、景观设计、生态修复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问题研究;城市环境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研究;

4.湿地(湖泊、水库、江河和溪流) 生物多样性、生态监测、生态修复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问题研究;富营养化的生物学评价及生态控制;

5.农业生态系统与食品生态安全; 重金属污染对农业生物的危害;特色农作物种群生态学、受威胁现状及保育研究;

6.山地环境药用、园艺经济植物资源的保护、栽培和组织培养; 特色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纯化,特色环境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制为 3 年。学习年限 (含休学) 为 3—5 年。

 

环境工程

、培养目标

培养具社会主义觉悟,有理想、有道德,有较高专业水平;身心健康的高校教师、科研人员等高层次门人才。具体要求是: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环境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 理论和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环境及相关科学研究工作和大学教学,以及具备独立解决生产中环境问题能力,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写作和交流的能力;加强身体锻炼,成为身心健康合格人才。

、研究方向

() 环境污染控制

环境污控制方向主要涉及重金属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 等相关学科的研究领域。本方向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1.重金属污染控制。主要开展重金属污染调查及评价、重金属在土壤、大气、水体中迁移规律、重金属污染治理及土壤适耕性等研究。

2水污染控制。主要开展水污染控制技术体系研究、水体中污染物归趋及生物效应研究、矿物界面作用等研究。

3大气污染控制。主要开展大气污染物治理技术、大气污染物影响及预测分析研究、大气污染调 及评价等研究。

4.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主要开展固体废弃物处置技术研究、固体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等研究。

()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再生

废弃物源化利用及再生方向主要涉及三废的无害化处理与处置、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资源化利用、再生材料等相关研究方向。研究目的主要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力争将以往传统意义上的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再生化,从而在减小环境压力的同时,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的效率。本方向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1.工矿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包括各种工业废弃物、矿山采选冶的尾矿废渣等再利用问题研究;

2农业及畜禽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包括废弃物的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基质化及工业料化等问题研究;

3.城市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包括城市污泥的再利用、生活垃圾(厨余垃圾、低价值回收物)处理,构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链等方面问题的研究;

4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包括 PCB、手机、电池等电子产品的再利用问题研究;

5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包括特殊废弃物在建筑中的应用、资源化再利用方法与体系研究、法律法规建设、管理平台构建及影响因素研究。

() 石漠化脆弱环境治理

于喀斯特地区的特殊岩性和地质构造,造成该区域生态环境敏感且稳定性差,极易出现水土流失、石化等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在深入研究喀斯特环境系统自然特征的基础上,研究自然条件、人类活动喀斯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对人类活动在喀斯特地区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引发原因、环境效应及治对策措施等进行研究,进而协调人类活动与环境间的关系,保护和改善喀斯特环境使之和谐健康持续发展。本方向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1.岩溶石漠化形成机理和综合治理研究;

2.喀斯特地区植物分类学及生物地理学、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学、生物沉积学及生物溶蚀问题研究

3.斯特地区的生物区系、生物地理、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保护生物学及生物喀斯特问题研

() 石漠化治理

根据喀特发育的环境效应、环境自然属性与脆弱性特征,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环境社会属性与敏感特征,立足中国南方、面向全国,结合世界喀斯特遗产保护和国家石漠化治理工程实施,研究喀斯环境演变过程和生态脆弱性机理,针对石漠化生态修复与生态演替诱导、潜在石漠化水土综合整治水利水保优化配置、无石漠化生态保护与维护机制、参与式农村社区发展与能力建设等,研键技术,形成核心技术,集成重大技术,构建技术体系与科学模式。

、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制为 3 年。学习年限 (含休学) 3—5 年。


风景园林

一、培养目标

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是与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是以风景园林职业任职资格为背景,综合运用科学和人文、技术和艺术的手段,研究人居环境,以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宗旨,为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创新性思维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建设、保护和管理等工作而设置的 一种学位类型。其主要目的为风景园林事业相关领域培养应用性、复合型、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品德优良;具有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献身于风景园林事业,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尊重科学、敬畏自然、关爱环境,具有探究风景园林相关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具备扎实的风景园林理论基础和娴熟的风景园林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和多专业协同精神以及积极的创新意识,具备综合解决风景园林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具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具备强烈的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 (含休学) 为3—5年。


 

水利工程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测绘与遥感工程方向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和创新创业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所从事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行业领域的相关规范,在测绘与遥感工程领域具有独立担负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3.掌握一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测绘及遥感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中英文写作能力。

二、研究方向

(一)水利工程测绘

依托工程测量学、摄影测量学、遥感等基础理论,借鉴传统测绘学科的理论分析和科学实践方法,结合现代测量技术的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在掌握测绘科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具备熟练的测绘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现代测量技术,并将其熟练运用于水利工程实践中。

(二)水利遥感与智慧水利

依托水利工程、遥感和地理信息科学相关基础理论,借鉴遥感信息提取、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工程水文分析与计算、遥感水文模型构建等技术方法,结合流域自然与人文环境特征,开展流域下垫面、水利工程和水文过程等的数字化、信息化与智能化产品研发、系统设计或创新研究,为流域绿色发展和智慧水务管理等提供支持。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含休学)为3—5年。


学科教学(地理)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具有较强的地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学地理课程的专任教师。具体要求为: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立德树人,为人师表,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身心健康,具备适应社会和岗位环境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集体意识、团队协作能力。

3.系统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扎实的教育专业和地理专业基础,了解教育专业和地理专业前沿和发展趋势。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法律法规。

4.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理论结合实践,胜任并创造性地开展地理学科教育教学工作。

5.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具有发现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

6.具有较强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能力,能有效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和资源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7.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种外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能写出较高质量的科研论文。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报考人员前置专业应与所报考专业领域(方向)密切相关。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含休学)为3-5年。


 

永利博士研究生专业设置介绍

 

自然地理学

一、学科简介

中国南方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喀斯特地区5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裸露型喀斯特面积最大的地区,具有最典型的脆弱生态环境和最复杂的人地关系系统,资源环境保护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问题在全国和世界喀斯特区都有很强的代表性和示范性:以溶蚀、侵蚀和崩塌作用为动力的地球历史演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热带、亚热带喀斯特环境,具有丰富的资源和高品位的自然遗产,迫切需要保护;同时,水土流失、石漠化、环境污染为核心的人类活动过程加剧了脆弱环境退化、耕地减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威胁到长江和珠江下游生态安全,影响区域协调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治理。

在贵州师范大学名誉校长卢耀如院士的指导下,喀斯特研究院组建的自然地理学专业已继承发展为一个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以高级职称和博士为主体的学术队伍,科研平台先进、学术成果突出,形成许多方面具有开创性的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确立了以喀斯特为核心的地理学科学目标,组建了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生态文明研究中心、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院士工作站3个省级教学科研平台;中国南方喀斯特科技创新团队、贵州省药物分析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荞麦产业技术科技创新团队、贵州省特色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喀斯特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人才基地、贵州留学人员留学报国服务贵州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实验基地6个省级人才团队,形成了全面、系统、综合、持续、多学科的喀斯特研究创新成果并服务于自然地理学的1个学科方向:喀斯特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

二、培养目标

通过博士研究生教育,为地方培养自然地理学高级人才,对喀斯特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治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系统研究,加快新理论、新技术的形成与集成。为南方典型喀斯特地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为国家全面开展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南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与衍生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技术支撑与保护治理模式。

三、研究方向及简介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

1

喀斯特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

根据喀斯特发育的环境效应、环境自然属性与脆弱性特征,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环境社会属性与敏感性特征,立足中国南方、面向全国,结合世界喀斯特遗产保护和国家石漠化治理工程实施,研究喀斯特环境演变过程和生态脆弱性机理,针对石漠化生态修复与生态演替诱导、潜在石漠化水土综合整治与水利水保优化配置、无石漠化生态保护与维护机制、参与式农村社区发展与能力建设等,研发关键技术,形成核心技术,集成重大技术,构建技术体系与科学模式。

2

喀斯特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

开展中国南方喀斯特山区水、气、土污染监测、防治和石漠化理论研究和综合治理技术探索,形成了喀斯特矿山环境监测评价与污染控制、山地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喀斯特景观保护、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生态过程及其机理、喀斯特高原深水水库富营养化进程与环境演变、喀斯特土壤生态修复与食品生态安全等特色研究领域;建立了南方喀斯特区域汞矿、金矿区生物多样性与污染生态风险评价体系,探明利用苔藓、地衣监测南方喀斯特主要工业城市大气污染,探索污染效应的机理;针对喀斯特高原典型人工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及喀斯特地区矿山重金属污染问题开发出多种新型技术。

3

喀斯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形成了彼此差异显著的大量微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形成了众多的特色生物资源。立足这些资源优势,运用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分析化学与地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手段开展喀斯特特色生物资源研究与道地药材、苗药材的保护与开发,并进一步结合世界喀斯特遗产保护、石漠化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开展应用研究。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制为4年。学习年限原则上为4-6年,最长不超过7年。



人文地理学

一、学科简介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利用自然环境的学科,中国人文地理学以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核心,具有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性,是一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兼有的学科专业。

贵州师大老一辈学者开创的喀斯特山区人地关系及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事业,为本方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在喀斯特山区民族文化、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聚落与人口变迁、山区生态补偿与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形成了一批较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和奖项。2008年以来,主持纵向科研项目32项,包括973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重大招标子课题1项,教育部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省科技厅公关项目2项、其他省级项目17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5项,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项(2007、2010年)、贵州省青年科技奖1项(2007年)、省哲学社科类优秀著作三等奖2项(2008年、2010年)、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11年)。

二、培养目标

为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宽厚的专业素养,高度的创新精神,独立的科研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研究型高层次人文地理学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能立志为国家的人文地理学事业服务。

2.能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掌握广博深厚的地理学学科知识体系,熟悉国内外人文地理学理论发展脉络,掌握研究方向的前沿信息,了解相关联学科如人类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知识;能够承担高等院校和相关科研院所人文地理学的教学、科研、应用与有关管理工作。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4.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听、说、读、写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研究方向简介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

1

喀斯特旅游与文化地理

喀斯特旅游与文化地理研究方向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综合运用人文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以贵州高原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事象为研究对象,对在当前全球化、现代性及旅游发展的影响下,存在旅游开发与管理保护之间的矛盾,遗产地旅游与社区和谐发展,现代化与民族文化传承困境,以及自然与健康等问题进行研究,以揭示社会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为贵州喀斯特地区旅游发展、民族文化传承与人类福祉服务。

2

喀斯特资源管理与区域发展

喀斯特资源管理与区域发展方紧密围绕以贵州为中心的西南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条件下,区域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关系、资源时空组合规律及评价、资源的优化利用与调控以及喀斯特地区工业化、城镇化战略可能带来的土地生态、土地退化以及生态恢复等问题进行研究,探索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模式以及区域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途径,揭示资源开发与环境之间复杂的耦合关系,寻求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区域与城乡发展的路径和模式,为区域持续发展服务。

四、学制与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制为 4 年,全脱产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 4-6 年,最长不超过7年。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一、学科简介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是在地图制图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理学类地理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随着大数据与云计算时代的来临,地理信息技术趋于成熟并向产业化发展,以数字地球、电子地图、卫星导航、遥感监测为代表的地理信息产业链与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建设在全球爆发式发展,各类地理大数据的集成,以及地理大数据与其他大数据的集成更加紧密,大数据时代的地理信息服务领域不断延伸,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评价、动态监测、决策支持技术等方向迫切需要该技术方面的理论创新与应用。

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周成虎院士(喀斯特研究院候鸟型人才)的指导下,组建的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已继承发展为一个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以高级职称和博士为主体,科研平台先进、学术成果突出的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确立了以喀斯特为核心的地理学科学目标,组建了GIS-遥感实验室、国家遥感中心贵州分部、贵州省山地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山地资源与环境遥感应用重点实验室,出版了《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GIS典型研究》等专著。近5年来,承担了973课题、国家重大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重大专项等项目,形成了初步完善的学科研究体系和应用体系,取得了标志性的成果:①提出了高原山区复杂背景下多源遥感光谱解译及WEBGIS设计等一系列理论技术方法,为贵州土壤侵蚀与石漠化遥感调查、土地利用遥感调查与规划、地理国情监测、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建设、灾后重建等服务地方的大型项目提供了科技支撑,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②研制了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决策支持系统(DSS),建立了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持续改善的技术支持模式,提供生态系统重建的知识体系、技术体系和应用体系,构建生态系统功能综合评估及技术评价体系,相关成果申请获批软件著作权4项和专利4项。③注重对外的合作与交流,与中国科学院、美国ELON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形成长期合作机制;引进候鸟型人才,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已培育形成具有理论创新和成果转化的GIS与遥感学术团队。④仪器类别齐全,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合计200台(件),有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机航拍摄影系统、便携式地物光谱仪、天宝GPS R8 GNSS(1+2)等先进仪器,总值合计 1500万元,同时拥有1995~2010年全省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及地理信息数据,为教学科研提供保障。

本专业方向根据地图学、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趋势和相关的技术应用需求,设立了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应用研究方向,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学习、科学研究、教学实践、学术活动、学位(毕业)论文等。

二、培养目标

以资源、环境、人地关系为对象,通过多尺度、多数据源、多类型环境遥感反演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整合区域空间信息,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开展分析建模和定位观测;利用GIS与遥感结合实现对区域资源环境本底、地域分异、动态变化等信息的收集集成,提高区域资源环境保护利用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致力于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可靠的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通过博士研究生教育,为地方培养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高级人才。

三、研究方向及简介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

1

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应用

以资源、环境、人地关系为对象,通过多尺度、多类型环境遥感反演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把区域空间信息整合到一起,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进行空间数据采集、监测、查询和分析,为相关研究提供强大的数据分析模拟和智能分析工具;利用遥感结合GIS实现对区域资源环境本底信息、地域分异信息、动态变化信息、区域管理调控建设信息的收集集成;依靠地理信息分析技术研究区域因素的时空偶合与人-地互动,模拟区域变化及驱动因素;开展“数字贵州”技术系统平台和关键技术相关研究和区域系统工程和模拟方法的研究,提高区域资源环境保护利用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致力于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可靠的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提供实用的空间信息,把地理研究理论和方法推向新的高度。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制为4年。学习年限原则上为4-6年,最长不超过7年。


已是首条
下一条:本科生专业
关闭窗口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