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官方微博|登陆
学院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概况

       

永利简介  

yl23455永利拥有82年悠久的办学历史。学院下设地理科学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系、地理信息科学系、环境科学系、园林系。近年来,学院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抢抓“双一流”建设契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积极作为并取得了优异成绩,2009年被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共同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6年院党委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8年“贵州师范大学地理学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院党委获批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并于2020年成功通过验收;2020“地理科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院团委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团工委)”称号《自然地理学》课程获评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1年《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2“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3年地理学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晋级为B,环境科学与生态学(Environment/Ecology)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人文地理学》《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获评教育部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获首批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被贵州省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

截至202310月,教职工共101,其中专任教师77人,行政、教辅人员24人。从职称结构看,现有正高级职称24人,副高级职称33人,博士56人,在读博士7人。学科聘有特聘教授卢耀如院士、候鸟型专家周成虎院士及国内外知名专家多人,现有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61人。学院获批建设有“贵州山区地理环境与遥感技术应用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个,联合建设有“喀斯特山地遥感与空间信息系统创新团队”、贵州省首批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中国南方喀斯特科技创新团队”、贵州省第二批人才基地“喀斯特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人才基地”等。学院目前共有10余人次获得国家级人才计划、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百”层次人才、贵州省核心专家、省管专家、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贵州省千层次人才计划等荣誉称号。

学院拥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招收首批博士研究生);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水利工程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教学(地理)、风景园林、水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地理学”2011年被确定为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2017年获批贵州省国内一流学科、2019年以地理学为引领学科的“喀斯特生态环境学科群”(黔教科研发[2019]125号)获批贵州省世界一流学科群。

我院设有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土地资源管理、环境科学、园林7个本科专业,已全部进入“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2022年8月,周忠发教授领衔的《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在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荣获地方高校正高组二等奖。我院13门课程获2022年省级金课”认定。

我院秉承“以本为本”育人理念,注重“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600余人、硕士研究生346人,博士研究生15人。学院育人氛围浓厚,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评比中屡创佳绩,多个本科班级获省级先进班集体称号。2019年王济教授团队荣获贵州省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2021年周忠发教授团队荣获贵州省研究生教学成果特等奖。近年来,本科生主持科研立项达100余项,学生参与科研人数达500余人。在校研究生每年独立承担校、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90余篇。本科毕业生考研率逐年稳步提升,部分硕士毕业生考入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国内高校、科研机构攻读学位或出国深造。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部分毕业生进入高校、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及重点中学等单位工作。

学院联合建设的平台有“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喀斯特地区关键信息技术及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贵州省山地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省级重点实验室;牵头建设“贵州省山地资源与环境遥感应用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学院还建有“贵州省卫星遥感技术应用科普基地”、贵州师范大学·关岭自治县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地理信息系统、自然地理等2个省级评估合格基础实验室、岩矿标本室、古生物标本室创新创业训练基地等教学科研实验场所及省内外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多处。学院现有设备累计固定资产总值逾5000余万元,专业中外文藏书数万册、中外文期刊510余种。

学院注重推动科研与教学融合,以国家平台和国家团队为抓手,依托“地理学”高峰学科引领喀斯特生态环境世界一流学科群建设,聚焦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秉承大地论文理念,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保护、遥感与决策支持系统等关键领域和重大方向开展基础研究。大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地理遥感大数据、主体功能区优化与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灾后重建评估及规划、园林景观设计、应对气候变化、易地扶贫与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评估等开展社会服务,多项成果被省委省政府及行业部门采用,为国家战略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贵州省“三大战略”提供科技支撑。学院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国际合作项目近40项,省部级项目近70项,横向项目近200项,累计各类科研经费近7000万元。截至202310月,学院代表性重大科研成果:国家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13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技术转让12项,经济收益达2000多万元;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2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8项,获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项、实用新型技术专利15项;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及以上期刊250余篇;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7部,省级出版18部,20人次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学院现有国家土地规划甲级、测绘乙级、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单位水平评价证书(2星)、水土保持监测单位水平评价证书(2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丙级等资质。学院教师积极开展喀斯特地区土地、水、生物、旅游等资源的评价与规划、地质地貌、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工程、环境保护与治理、水土保持与石漠化防治、园林景观设计、地图测绘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积极承担国土、水利、环保等行业项目400余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学术交流日趋活跃。学院与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际科研机构,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大学、科研机构学术交流频繁,近年来成功举办各种学术会议,极大地活跃了科研氛围,提高了科研人员水平。(数据截止2023年10



Baidu
sogou